- 这里介绍各种有关照明技术参数(Parameter),尤其是关于视觉(Vision)、测光(Photometry)、比色(Colorimetry)以及辐射线测量(Radiometry)之间的关系。
图1所示是人眼对白天(Photon Vision)与夜间(Scotopic Vision)对可见光的感应强度与波长的关系,V(λ)是白天视觉,V’(λ)是夜间视觉,在白天眼睛对波长为555nm的光感强度最高,而晚上则对波长为507nm的光最敏感。此图是1924年国际照明
- 关键字:
照明 显示技术
- 人类在大约50万年前就以燃烧树木产生的火焰及光作为光源使用,这就是最早的光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之后烧植物油及矿物油来产生光。1876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它以碳棒作为灯丝,是照明技术的巨大改进,1938年发明的日光灯(或称为荧光灯,Fluorescent Lamp)可以减少热的损失,节省能源的消耗,这又是一大进步,后来紧凑型日光灯(Compact Florescent Lamp)的开发使其应用更为普遍,同时高压气体放电(HID
- 关键字:
照明 显示技术
- 红外遥控有二十五年的历史了,它很容易设计,是控制电子设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对消费电子产品来讲,它该功成身退了。随着“多媒体中心”、互动电视、视频点播这类消费电子产品的出现、浏览复杂的菜单成了家常便饭,对于红外技术来说,则难以实现,而RF遥控则更能满足数字时代的需要。
在今天,很多中国消费者把挣来的钱花在家用娱乐设备上。数字音乐播放机、录象机、“多媒体中心”、大屏幕电视和游戏机纷纷从零售商飞到消费者家中。
这些家用电器大多数是用红外无线通讯技术,很容易设计,结实,制造起来费用不高,这
- 关键字:
0712_A 杂志_关注焦点 红外 遥控器 显示技术
- 1. 作用
在数字系统中,译码器的功能是将一种数码变换成另一种数码。译码器的输出状态是其输入变量各种组合的结果。译码器的输出既可以用于驱动或控制系统其他部分,也可驱动显示器,实现数字、符号的显示。
2. 类型
译码器是一种组合电路,工作状态的改变无需依赖时序脉冲。译码器可分为数码译码和显示译码两大类。其中:
- 关键字:
显示译码器 显示技术
- 一、LED的结构及发光原理 50年前人们已经了解半导体材料可产生光线的基本知识,第一个商用二极管产生于1960年。LED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缩写,它的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置于一个有引线的架子上,然后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起到保护内部芯线的作用,所以LED的抗震性能好。 LED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晶片,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有一个过渡层,称为p-n结。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注入的少数载流
- 关键字:
Led 显示技术
- 自从1968年第一批LED开始进入市场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和工艺的改进,LED趋于高亮度化和全色化。氮化镓基底的蓝色LED的出现,更是扩展了LED的应用领域。目前LED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大屏幕彩色显示、照明灯具、激光器、多媒体显像、LCD背景光源、探测器、交通信号灯、仪器仪表、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海洋光通信以及图形识别等,但目前还主要是用于照明和显示。
LED是由超导发光晶体产生超高强度的灯光,它发出的热量很少,不像白炽灯那样浪费太多热量,不像荧光灯那样因消耗高能量而产生有毒
- 关键字:
LED 显示技术
- 表面粘着型LED的出现是在1980年初,是因应更小型封装和工厂自动化而生。初期厂商裹足不前,主要因素是表面粘着LED最早面临的问题是无法完成高温红外线下焊锡回流的步骤。LED的比热较IC低,温度升高时不仅会造成亮度下降,且超过摄氏100度时将加速组件的劣化。LED封装时使用的树脂会吸收水分,这些水分子急速汽化时,会使原封装树脂产生裂缝,影响产品效益。在1990年初,HP和Siemens Component Group合作开发长分子键聚合物,作为表面粘着型LED配合取放机器的设计,表面粘着型LED到此才
- 关键字:
LED 显示技术
- 如今,众多的便携电子产品均需要背景灯LED驱动器解决方案,其具有以下特性:直流控制、高效率、PWM调光、过压保护、负载断开、小型尺寸以及简便易用。本文将探讨每种LED驱动器的特性以及实现这些特性的方法,最后将说明具备每种特性的典型电路。 直流控制
LED是由电流驱动的器件,其亮度与正向电流呈比例关系。有两种方法可以控制正向电流。第一种方法是采用LED V-I曲线来确定产生预期正向电流所需要向LED施加的电压。其实现方法一般采用一个电压电源和一个镇流电阻器。图1说明了这种方法。如下所述,此
- 关键字:
LED 显示技术
- 一、引言 LED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GaP、GaAsP同质结红、黄、绿色低发光效率的LED已开始应用于指示灯、数字和文字显示。从此,LED开始进入多种应用领域,包括宇航、飞机、汽车、工业应用、通信、消费类产品等,遍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千家万户。到1996年,LED在全世界的销售额已达到几十亿美元。尽管多年以来LED一直受到颜色和发光效率的限制,但是由于GaP和GaAsPLED具有寿命长、可*性高、工作电流小、可与TTL、CMOS数字电路兼容等许多优点,因而一直受到使用者的青
- 关键字:
LED 显示技术
- LED背光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光源,是未来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冷阴极荧光管的技术。发光二极管由数层很薄的搀杂半导体材料制成,一层带有过量的电子,另一层则缺乏电子而形成带正电的空穴,工作时电流通过,电子和空穴相互结合,多余的能量则以光辐射的形式被释放出来。通过使用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可以获得不同发光特性的发光二极管。 目前已经投入商业应用的发光二极管可以提供红、绿、蓝、青、橙、琥珀、白等颜色,色域也非常宽广,能够达到NTSC色域的105%,这为液晶电视的色彩提升提供了保障。今年5月在波士顿举办的SID20
- 关键字:
LED 显示技术
- LED是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简称。此种组件,无论是信息产品,通讯用品还是消费性家电制品,广泛普遍用于各种电子回路中,通常用来做为“显示状态”的用途。使用红光、绿光或蓝光二极管的产品,市面上可以说四处可见。但是使用白光的发光二极管,却很少见,其中是不是有什么技术瓶颈?答案是科技界最喜欢使用的反制招数。因为这是日亚化学工业(Nichia)的独门专利。然而,随着该公司专利战略的不得不变更,白色光LED的市场面以及性能面,有机会演起一场大变格的戏码。市场面的首要冲激变革,即
- 关键字:
白光LED 显示技术
- LED用荧光粉尚待创新 近年来,在照明领域最引人关注的事件是半导体照明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日亚化学公司的Nakamura等人经过不懈努力,突破了制造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关键技术,并由此开发出以荧光材料覆盖蓝光LED产生白光光源的技术。半导体照明具有绿色环保、寿命超长、高效节能、抗恶劣环境、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工作电压低及安全性好的特点,因此被誉为继白炽灯、日光灯和节能灯之后的第四代照明电光源,或称为21世纪绿色光源。美国、日本及欧洲均注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设立专门的
- 关键字:
LED 荧光粉知识 显示技术
-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总线技术、信号检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照明控制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照明进入了智能化控制的时代。实现照明控制系统智能化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可以提高照明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水平,减少照明系统的维护成本;二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照明系统的运营成本。
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随着照明系统应用场合的不断变化,应用情况也逐步复杂和丰富多彩,仅靠简单的开关控制已不能完成所需要的控制,所以要求照明控制也应随之发展和变化,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尤其是
- 关键字:
智能照明 显示技术
- 1、0~10V的模拟调光控制
早期的灯光控制使用0~10V的模拟量来代表亮度0%~100%,而每一回路以一条信号线(共用公共线)来处理。而回路越多也就代表连线数越多,传送距离越远信号压降问题也就越严重。模拟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2、电子镇流器的数控调光
由于数控照明控制系统具有便于智能控制、联网控制,在不更改系统接线的条件下,照明格局和相关控制参数(如灯发光亮度、恒亮度照明、灯故障检测等)易于修改,与其他控制系统(如空调、供水、火灾报警等楼宇智能控制系统等)易于集成
- 关键字:
模拟调光 数控调光 显示技术
- 在DALI控制系统机中需要安装DALI调光系统的控制软件,图1所示的DALI软件为美国IR公司和Microchip公司合作开发的DALI可视化图形操作界面,它复合IEC929附录E的有关要求,下面加以介绍。利用这个控制软件,PC机可以通过RS232C串行总线和DALI电子镇流器之间完成数据通信和调光控制功能。
1、 DALI调光控制软件的操作界面
(1) 灯地址、灯组地址和灯广播地址设置的相关操作界面
相关操作界面分
- 关键字:
DALI软件 显示技术
显示技术介绍
显示技术display technique 利用电子技术提供变换灵活的视觉信息的技术。
人的感觉器官中接受信息最多的是视觉器官(眼睛)。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地利用丰富的视觉信息。
显示技术的任务是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改变光的强弱、光的波长(即颜色)和光的其他特征,组成不同形式的视觉信息。视觉信息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字符、图形和图像。
显示器件
[
查看详细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