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超60万,中国集成电路还是很缺人
博而不精,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仍缺“大师”。
编辑 | 芯东西内参
学科建设的提升,有利于形成一支较为全面、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有利于国家对于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研究的资金“专款专用”,有利于为产业培养高素质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在此情景下,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产业智库芯谋研究与安谋科技(Arm China)联合调研并撰写报告《2022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需求报告》,旨在为产业提供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关于人才问题的多角度参考,包括人才整体素质、人才待遇情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情况等,希望为产业人才的均衡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如果想收藏本文的报告,可以在芯东西公众号回复关键词“nc678”获取。来源 芯谋研究原标题:《2022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需求报告》作者:未注明
01.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占比逐年上升人才需求更加突出
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594亿块,同比增长33.3%。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关键设备材料等领域发展趋势向好,企业实力稳定提高。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产业步入高速增长、经营改善、产品突破、环境优化的黄金时期,在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环节涌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除北京、上海、深圳等传统设计企业聚集地外,无锡、杭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苏州、合肥、厦门、珠海等城市的设计企业数量都超过100家,后劲态势开始显现。设计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外,企业规模也在逐渐壮大。2021年设计企业人数超1000人的达到32家,比上年增加3家;人数为500-1000人的企业达51家,比上年增加9家;人员规模100-500人的企业达376家,比上年增加91家。


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员缺口巨大,并且涉及产业链各环节,尤其是基础技能性和行业领军型人才。企业之间的挖角现象普遍,导致人才流动频繁,主要集中在研发类、关键技术类以及高级管理类等岗位。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人才培养师资与实训条件支撑不足,产教融合有待增强。此外,我国激励制度不完善,对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活力不足。
02.2022年集成电路从业人员规模将达63万人
近三年来,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下,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较为旺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需求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达54.1万人,同比增长5.7%。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业者跳槽意愿减弱。进入2022年,行业薪资节节攀升,国内集成电路就业环境不断提高和完善,行业的流动率呈现下降态势,企业招聘到岗率有所提升,主动离职率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同时,计算机软件、通信等相关行业为本行业输送了一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缺口的压力。预计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将达63万人。从现有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分析来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除了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外,基础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都较为紧缺。在产业链各环节中,集成电路设计业人员规模最为庞大。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2.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72%,人均产值达207.6万元人民币,人均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有了明显的提升。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20IMD世界人才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在全球人才投资与发展、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以及人才储备度方面排名第40位,相比于去年提升了2位,但仍处于6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下游,其中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竞争力上也远低于美国、荷兰、德国、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法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成熟高的国家和地区。
03.人才供给分析:本科学历占比近6成
虽然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和整体就业市场承压对集成电路行业景气度有所影响,但在集成电路行业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全社会对集成电路产业对关注度显著提高,政策与金融环境利好,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景气度持续优于平均水平。同时,计算机软件、通信等为本行业输送一定的人才,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供给不足的压力。与全行业相比,集成电路行业的人才供需表现更好,2021年一季度的招聘需求仍然保持同比增长27.50%,二季度同比增速继续扩大。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较大的岗位主要是一线生产工人及后勤人员等,求职人数也保持同比增长状态。求职者活跃度最高的前二城市为北京和上海。较长时间以来集成电路行业尤其是毕业生方面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情况。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偏低、就业前景受限等成为导致集成电路相关专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集成电路设计业相关专业毕业生也可进入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因市场热度不同,这些就业方向的高薪和广阔前景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更大。随着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以及福利待遇的切实提高,2016-2021年示范性的毕业生人数保持增长,进入行业的人数也保持增长态势。集成电路作为高科技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学历背景和知识储备。从2020-2021年人才供给端的学历结构来看,集成电路产业供给端人才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占人才供给总量的59.27%,比2018-2019年同期提高6.97%,大专和硕士及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6.46%和0.89%。在本行业从业的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则占比较少,占人才供给总量的3.38%。整体来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两端的学历分布基本一致。





总体来看,集成电路专业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这可能与专业知识匹配度不够、产业薪资吸引力不足、职业前景受限等原因有关。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本科专业属于宽口径专业,在就业方面的选择范围较大,与其它行业相比,集成电路知识更新快、工作压力大,以及企业自身吸引力不显著等因素,导致大量的本科生流向其它行业。薪资待遇问题可以说是影响所有人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集成电路行业也不例外。本报告随机抽取了数十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160名调查对象,其中包括了大专及以下学历16人,本科学历70人,硕士学历69人以及博士以上学历5人。该随机样本结构也大致符合集成电路设计业目前的人才构成情况,即:本科及硕士学历人数占据整体从业人员80%以上的份额。以下是该调研反映出的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薪资待遇情况。在收集到的160份调查反馈中,年薪在20万以下的有57人。样本总数占比为35.6%;年薪在20万〜40万之间的有60人,样本总数占比为37.5%;年薪在40万〜60万之间的有21人,样本总数占比为13.1%;年薪在60万〜80万之间的有9人,样本占比为5.6%;年薪在80万〜100万之间的有5人,样本总数总比为3.1%;年薪在100万以上的有8人,样本总数占比为5%。从以上样本数据中,可以大致窥见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平均薪资情况。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招聘研发类岗位员工时,开出的薪资条件应视应聘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而不应该将薪资固定在某一个区间内,以免错过合适的人才。
04.四大产业聚集区人才分布情况与引进政策
我国主要有四大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长三角地区、华南沿海地区、京津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2021年设计业城市销售规模排名中,上海、北京、深圳继续把持前三位。杭州、无锡和南京位列其后,设计业销售规模均越过300亿元,西安、成都、武汉、珠海产业规模均超过100亿元,入围前十榜单。这十座城市的设计业产值规模之和达4326.9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为94.3%,但比2020年的96.8%降低了2.5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国内设计业增速最高的十个城市分别是济南(193.9%)、天津(120.0%)、南京(107.0%)、广州(99.6%)、无锡(98.1%)、合肥(86.9% )、福州(76.4%)、杭州(72.5%)、北京(69.8%)、成都(66.0%)。在全国2810家设计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作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城市,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同比增长20%,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四分之一。2020年度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特别是芯片设计领域增长较快,增长率达到30%,江苏省芯片设计能力明显提升。浙江省携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过去在芯片设计业有着不错的成绩,其中杭州集聚了众多芯片设计企业,2019年芯片设计业收入约152.3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6%。安徽省以合肥为产业中心,依托下游面板、家电、汽车等应用领域的带动,加上丰沛的高校人才资源,吸引国内外优秀芯片设计企业、晶圆厂及封测厂的进驻,已逐步形成从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及材料的全面的产业链布局。在华南沿海地区,由于拥有大量的下游终端客户,深圳也成为全球半导体产品的集散地,多年来更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主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020年深圳半导体产业销售额高达1300亿人民币,年成长率高达18.32%,主要成长动力来自于芯片设计业。深圳也连续7年在芯片设计领域居全国领先位置。除深圳外,近年来广东省其他城市也积极发展半导体产业。珠海是中国芯片设计前十大城市之一,在芯片设计业有较好集聚效应。广州过去虽有多家芯片设计企业,但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但随着当地晶圆厂项目的引进和扩建,对本地及省内中小规模的芯片设计企业拉动作用明显。福建省自2015年开始大规模发展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厦门和泉州两地的发展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各产业链环节企业纷纷落地,带动2020年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增速超过双位数,在全中国的产业地位快速提升。在京津环渤海地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高校及教育资源丰富,聚集了大批半导体产业相关人才,也造就了其芯片设计业的蓬勃发展,2021年北京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约839亿元人民币,居全国第二位,其在智能卡与金融IC、新一代移动通信、CPU、数字电视、北斗应用等方面表现优异。
山东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过去以济南芯片设计业为核心,其作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在音视频解码芯片、安全存储控制芯片等领域具备较好基础。在中西部地区,2020年西安半导体产业销售额125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47%,其中设计企业超过100家,包括海思、中兴微电子、西安英特尔、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华芯半导体等近百家设计企业已颇具规模,规模达到77.2亿元,居全国第六位。根据统计,2019年武汉半导体产业规模约180亿元人民币,增速13%,芯片设计多以光通讯相关芯片为主。四川省半导体产业主要聚集在成都,发展相当早,以郸都区、高新区、龙泉驿区、天府新区及双流区为重点区域,目前已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及优秀企业,包括英特尔、华为、德州仪器、恩智浦、格芯等全球知名企业,其中振芯科技及精准时空分别在中国北斗芯片军用和民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华大九天、澜起科技、中国电科等大型央企入驻。重庆的设计企业包括:锐迪科、西南集成、中科芯亿达、伟特森电子、原璟科技、渝芯微等。随着集成电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的地位被不断提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愈加重视当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情况。为了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出台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并在人才政策中突出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与产业发展趋势不匹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自2003年起至今,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202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荐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以推动各相关高校、企业的新工科建设改革工作,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202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做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产权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020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工业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在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技能培训标杆企业,集聚一批培训服务机构和网络培训平台,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遴选推广一批产业发展急需、行业特色鲜明的培训项目、课程和教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能培训经睑做法。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了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之一,并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以优化产业环节、促进产业发展。其中包括加强集成电路专业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支持产教融合发展。2021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统计局办公室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的“紧跟新技术、新职业发展变化,建立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加快职业标准开发工作”要求,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分类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人社厅面向社会持续公开征集新职业信息。其中包括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才问题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在2018—2021年期间,合肥、成都、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出台了与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屡次在相关人才引进政策中提及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人才并希望通过做好人才引进的配套设施、对人才、企业进行补贴等措施汇聚人才。其中合肥以《合肥市人才分类目录》为基础,突出个人能力和实绩,建立以从业经历、个人薪酬、企业规模等相关内容为参考指标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成都的人才政策主要是对企业给予高端人才奖励,形成人才吸引聚集效应:对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人员,按其个人实际贡献度给予100%奖励,并在相关人员落户、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南京江北新区的人才政策主要从人才引进、人才奖补、人才培训、人才生活配套的方式建设江北新区(自贸试验区)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人才奖励政策主要针对软件设计人员、集成电路设计人员、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人员,根据企业营收收入达到的金额从而奖励核心团队不同的金额。广州市增城区的人才政策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万元、1亿元、10亿元且实现正增长的集成电路企业,分别给予最高10个、20个、30个高管和产业高端人才奖励名额,奖励标准按人才本人地方经济贡献的80%,每人每年最高300万元;深圳的人才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项目。集成电路企业营业收入在2020年首次突破1 亿元、3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的,分别给予企业核心团队最高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上一个台阶奖励一次。企业核心团队总人数不超过10人,一般包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领军型人才、关键岗位骨干人员等。奖励资金拨付到企业,由企业拨付到核心团队个人。江苏省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之一,出台了最多的与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屡次在相关人才引进政策中提及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人才并希望通过做好人才引进的配套设施、对人才、企业进行补贴等措施汇聚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江苏等省市的政策都不约而同地提及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更多地“育才”并通过简化流程和灵活标准来“引才”。此外,广东省和河北省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中还提到从临近的港澳地区以及北京引进人才助力省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是破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调研发现有99%以上的高校都迫切希望加强集成电路方面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开展深层次产学研协同育人,参与更多的产教融合项目。芯东西认为,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员缺口巨大,并且是产业链各环节都缺人,尤其是基础技能型和行业领军型人才。尽管国内部分企业已从海外引进了部分高层次人才,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仍相去甚远。除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外,国内的产业发展环境、配套政策,以及股权激励机制、薪酬等情况也是领军和高端人才关注的要素。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