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市场分析 > “中国制造2025”新解读:制造业转型靠什么?

“中国制造2025”新解读:制造业转型靠什么?

作者:时间:2016-08-16来源: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收藏
编者按: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有别于“工业4.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8/295537.htm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旨在通过“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各环节数据共享,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

  “工业4.0”的战略要点包括四个方面:建设一个网络、研究两大主题、实现三项集成、实施八项计划。一个网络是指CPS(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即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五大功能,从而实现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融合。两大主题是指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三项集成包括价值链企业间的横向集成、网络化的制造体系形成的纵向集成、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价值网络端对端集成。八项计划包括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



制造业企业的“双重压力”

  企业同时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消费者、技术、产业形态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企业内部挑战日趋严峻

  生产成本上升

  2014年,全国劳动力成本是十年前的2.7倍,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高能耗成本、高物流成本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优衣库、耐克、富士康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撤离中国的步伐。2014年全年,东莞倒闭了428家企业;被称为制造之都,以生产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文明世界的温州,日前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

  研发投入不足

  2014年我国研发投入在GDP占比为2.1%,与欧美国家3%-3.5%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占比仅为0.9%,低于国外企业2%-3%的水平。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作为差异化的手段,正在加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愈演愈烈。在有限的市场容量下,大量低层次、低技术水平的同质化产品滞压,产能过剩成为普遍现象。

  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

  中国制造企业传统的“以企业为核心组织各类资源”的模式在资源配置、响应速度、调整能力上都难以满足产业链变化的要求。另外,企业传统的刚性制造系统无法准确的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即使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不能迅速响应市场的变化,高昂的调整成本也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外部市场变化围困制造企业

  消费者变化

  全渠道消费行为: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跨线上线下渠道的消费体验,实体商店、电视、网店、社交网站都成为消费者的购物通道,随时随地的消费行为越来越普遍。

  技术为消费者赋能,使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商务、移动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变得更加“智慧”,并且拥有更大的主导权。

  消费者决定何时何地怎样进行采购以及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社交媒体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交媒体提供了产品宣传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交易的透明化允许客户在做出购买决定前进行定价,评级,复核并与其他品牌进行比较。

  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越来越主动和挑剔,他们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并期望企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提供卓越的服务体验。

  客户全方位体验:客户体验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渠道消费行为,每一个互动环节都需要企业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与服务,客户忠诚度是通过传递无缝的、持久的、个性化的客户互动来赢得的。

  技术演进

  大数据贯穿产业链始终,是企业的重要的核心资产:工业大数据应用将贯穿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成为生产辅助决策的支撑,更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以云为基础架构的主要形态构建起企业信息基础架构的新生态:工业云平台成为新型生产设施,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

  企业运作模式移动化,更加灵活的适应市场变化:移动设备能够帮助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中数以亿计的设备和传感器,并与之建立通信,以更加灵活的适应市场变化。

  企业与内部员工和外部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全面社交化:通过具有分析能力的企业级社交平台,企业可以整合和分析大量的来自人、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更快、更准确、更容易地做出决定,并调整业务流程。通过对客户、市场趋势的深入洞察,企业不仅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而且能预测未来行动的效果。人力资源部门也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更好地理解什么对于员工是重要的,什么能够鼓舞他们,以及他们为什么愿意待在一个企业,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交流。

  3D打印重塑产品生产方式,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生产大量涌现:3D打印使得虚拟设计、精准制造、数据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它为创客提供了一个开源化的设计平台,通过分享数字桌面工具设计出的新产品或是制作出的模型样品,能够实现产品模块的直接借用以及协同创新。

  机器人促进形成制造业高效化和本地化新格局:机器人降低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削弱了生产地点的限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生产、仓储、配送到客户交付各个环节都得到广泛应用。

  产业变革

  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融合: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条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产业融合新模式。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生产企业的界限在逐渐弱化,互联网企业也正在向传统行业渗透。

  产业链延伸引发的变革:一是零售业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零售商掌握着全渠道的消费者数据,能够进行精准的全渠道消费者洞察,进而指导生产;它们通过代工工厂的方式,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整合制造业。二是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从制造环节向前端的设计和后端的服务延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