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技术资料
  比赛内容及规则
  比赛日程安排
  奖品奖励
  往届回顾
  图片报道
  视频播放
  最新动态
  官方网站
   
  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冉冉升起的“速度之星” ——记上海交大智能车大赛代表队

八月流火,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8月22日,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在北京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在最后冠亚军争夺战中,我校的“速度之星”队与“清华二队”展开了极为紧张惊险的速度之争,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东道主实力非凡,而赛前一个小时刚刚来到赛场的我校“速度之星”成为唯一的挑战者。最终,“速度之星”队以25.96秒的好成绩,荣获亚军和一等奖,仅落后第一名0.4秒。全场雀跃,掌声雷动,气氛比天气还要火爆。“速度之星”作为首届智能车大赛中的一匹“黑马”,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脱颖而出,征服了来参赛的57所高校的112支队伍。
http://www.sjtu.edu.cn/newsnet/gallery/2006_10_31/10_11_57.jpg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全国赛事,就有如此喜人的成绩,大家都亲切地称赞参赛队员们是真正的新星。参赛的队员和他们的带队教师——电信学院的杨明副教授和机动学院的王冰副教授却说:这颗新星的冉冉升起,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在我们意料之中。
得益于学科交叉
  智能车比赛在国际上已经有一段时间历史了,但是在我国刚刚开始。因此,第一次由教育部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联合主办的智能车大赛,就吸引了来自全国57所高校的112支参赛队伍。能在众多的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大家都说,我校的学科交叉功不可没。
作为有强大工科为支撑的综合院校,我校的多学科交叉平台成绩卓著,不但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所建树,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别的高校的参赛队伍无一例外的都是由电子与信息专业的学生组队,而我校的参赛队伍,则是信息与机械的组合。说到这一点,主力队员、现在已是电信学院研一学生的李颢说: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让我们的速度之星跑出了最好的成绩。
接到比赛的消息,学校非常重视,提供了大量支持,并委托自动化系在全校组织队伍参加比赛。在全校报名的十几支队伍中,专家组经过考核,精心挑选了两支队伍——这两支队伍,无一例外,都是电信学院和机动学院学生的“混搭”班子,老师们相信,学科交叉必然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老师们的思路果然得到了证实。
由于车体由主办方提供,很多设置是不能更改的,来自电信学院的同学们在软件设计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无论是对方案的设计,还是对芯片、电路的调整,他们都把工作做得细到了极致。而来自机动学院的同学们则尽其所能,在车身的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底盘的高低、摄像头的安装、速度传感器的安放,甚至每一个螺钉的位置,都经过他们的精心测算。

   暑期训练的时候,李颢与队员们在为提高赛车的速度绞尽脑汁,来自机动学院的贾秀江和关军同学对赛车进行了一番机械调整,随后大家发现,经过机械调整的赛车速度又大大地提高了,这个细节让大家非常兴奋。有了这个经验,随后智能车的每次调整,不仅有芯片的测试,还有机械的微调了。为了跑得又快又稳,多数智能车都设计得非常低矮,但我校独辟蹊径,高达十几厘米的车模在百十来辆车模中简直鹤立鸡群。我校的速度之星,采用的是摄像头感知模式,车模高度是所有参赛的车模中最高的,众所周知,车身越高稳定性越差,而这样高度的车模居然仅仅落后第一名0.4秒的速度,也难怪它完全抢走了包括冠军车在内所有参赛车的风头。赛后,当百十来辆智能车模一字排开恭候大家参观时,数十架照相机把速度之星围得水泄不通,闪光灯此起彼伏,甚至还有人伏到地上拍摄车身的“特写”。
http://www.sjtu.edu.cn/newsnet/gallery/2006_10_31/10_12_53.jpg

http://www.sjtu.edu.cn/newsnet/gallery/2006_10_31/10_13_07.jpg

捧着金灿灿的奖杯,看到车模如此火爆,队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开始集训到比赛的半年付出的所有辛苦,也分外物有所值了。
经历了反复锤炼
智能车比赛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检验,使其首次比赛就成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五大竞赛之一,也使全国高校都非常重视,首次赛事便颇受重视,强手如林。
“我们取得好成绩是应该的”,即使强手如林,参赛的队员们对获得一等奖也并不意外,“我们付出了努力,做得非常细致,应该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啊,队员们的努力和付出,老师们可以见证,成绩可以见证,小小的车模可以作证,电信学院群楼里的模拟赛道可以见证。
电信学院群楼里有一个模拟智能车赛道,可以说,速度之星的点滴进步,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为了速度之星每一秒的速度提高,队员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让足足有十几厘米高的小车跑得又快又稳,参加比赛的小伙子们可是下足了功夫。
半年里对车模上千次的测试,使李颢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准确地知道每一个弯道的细微差别。正是这上千次的极其枯燥的测试,速度之星的速度一点一点提高了,稳定性逐渐加强了,智能化越来越高了。最后决赛的时候,当李颢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速度之星放在赛道上的时候,李颢是沉稳的,表情一如他此前的任何一次测试,队员们很放松也很放心,他们知道,赛车一定会按他们的设计运行……
“我们已经估计会有比较好的成绩。”虽然赛程无常,老师们还是这样有信心。每个月一两次的交流指导会,同学们总是有让老师意想不到地改进和方案,惊讶之余,老师们觉得分外欣慰。因为因此可以确信,他们选拔出来的队员,不仅是各个学科的“学习尖子”,综合素质也非常出色。虽然只是每组几个人的小团队,却用上了最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大家分工协作,分头负责,最后由队长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调试。把赛车放到跑道上的是李颢,赛车上凝聚的,则是所有队员的智慧和汗水。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精诚合作,不知遇到了多少问题,也不知道解决了多少问题,他们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决赛的时候,队员们把四辆车模集中在一起,组装了最优的组合,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全然没有去区分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你的。
赛后的总结中,队员们纷纷表示:我们从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但更重要的是,赛前的联合训练,联合培养,锻炼了我们的团队精神,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杨明老师说:能够让1+1>2,这是我们老师最大的收获。
我校的另一支参赛代表队“CyberSmart”也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闭幕式上,我校机动学院参赛队员田兴华同学代表所有参赛运动员发了言。
相当于一篇毕业论文
当“速度之星”成为“赛场明星”,大家为它高高的摄像头杆着迷拍照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根旗杆一样的“柱子”,最早的时候,居然是在行政楼工地上捡来的一段铁丝。可是,速度之星的确就是这样在队员们的手中一点一滴制作和完善起来的,回顾从开始组队到比赛结束的过程,大家感慨地说:相当于一个毕业论文。
智能车比赛,比的是快速稳定的能力,为了搞好此项赛事,我校两支参赛队伍在杨明、王冰老师的带领下,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放弃了暑假回家探亲,冒着高温酷暑,夜以继日,群策群力,精心准备,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全部进入决赛。队员们根据直道要快、弯道要稳、其它时候要智能化的原则,精心设计可靠的操作方案,处理好电路和软件的关系,大家所学到的电子信息的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也受到了严格的考验。
大赛赞助方统一提供的单片机,在国内还是比较新的东西,大家一边学、一边动手做、一边应用。为了降低车身的高度,一般学校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光电管模式,另一种是摄像头方案,拥有技术优势,但相对比较难。我校的队员们技高人胆大,通过对两种方式的对比,最后采用了后一种技术难度较高的方案。实践证明,技术的优势为最后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在车模重新组装并且提前一个小时才看到赛场、了解赛道材质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优秀成绩。
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写出了90页的技术报告,差不多也创造了技术报告长度之最。有的学校技术报告则非常简约——因为学生们真正亲自动手的成分非常少,而我们可以报告的东西太多了,每一项都是队员们亲手设计的,自然要毫不保留地讲出来。
“毕业论文”做出来了,报名时还是大四学生,比赛结束已经在研一读书了。贾秀江、李颢和智能车代表队的同学们都说:通过智能车的大赛,我们对这方面的兴趣更浓了,以后要和老师们一样,研究应用于社会的无人驾驶车、自动导向车,让智能车从赛场上开到社会上……
面临新挑战
“这次得奖会勉励我们更努力,不让速度之星变成流星”。老师们的目光已经在注视智能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智能车大赛作为教育部五大赛事之一,今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金灿灿的奖杯使杨明、王冰兴奋,但更让他们兴奋的不是这一次比赛的成绩,而是下一步的行动——今年我们领先了,如何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现在有几十名同学对智能车项目感兴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个项目、投身这项实践活动?
对于他们来说,智能车比赛更像是一个平台,他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让有这方面志向和兴趣的学生们积极投身当中,把他们的主动性、潜能都发掘出来,了解更多的实践知识,培养更强的动手能力,开拓更强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试验环节、动手能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轮流做东道主的智能车大赛期望明年移师南方院校。基于我校“速度之星”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我校队员表现出来的良好素质,基于大赛、主办方赞助方的期待,杨明等人正在与教务处及学校协调,争取把这个教育部五大赛事之一的比赛“拿到”我校来举行——“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一下这样完成‘毕业论文’的感觉”。对杨明、王冰、智能车代表队的同学们来说,速度之星刚刚升起,更大的挑战还在后边呢。

http://www.sjtu.edu.cn/newsnet/gallery/2006_10_31/10_14_07.jpg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