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闪联晋级国际标准 目标要承担产业化推广难题

闪联晋级国际标准 目标要承担产业化推广难题

作者:郎朗时间:2008-07-30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收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成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6385.htm

  7月28日,“”工作组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确认,成为的相关提案已经在7月6日和7月8日的FDIS投票中获得高票通过(得票率高达96%,26个国家的代表中25票赞成),正式成为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一个

  至此,历时两年之久,“闪联”的国际标准之路终于取得阶段性成功。据记者了解,此次“闪联”在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得到了包括LG电子、松下等在内的日韩企业的支持。有分析人士指出,日韩企业的这种支持并不是无偿的,其觊觎的正是“闪联”背后的庞大中国市场。

  成为国际标准显然不是“闪联”的终极目标,接下来便是产业化的难题。而两年多前由8家核心成员企业出资5200万元成立的闪联工程中心,势必将承担起接下来的产业化推广难题。

  晋级国际标准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7月上旬举行的FDIS投票中,包括美、英、法、德、日、韩等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对“闪联”标准完全采取支持和开放的态度,以96%的支持率高票通过。

  在此之前的2006年7月,“闪联”首先获得了ISO/IEC正式立项,并于2007年3月、11月分别通过了委员会草案(CD)阶段和FCD投票。

  其实,“闪联”成为国际标准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2007年11月的 “最终委员会草案”投票中,就遇到了部分欧美国家代表的阻挠,不过最终在日、韩国等国的代表下,提案还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这轮投票。

  记者了解到,在融合技术领域,全球范围内其实存在着英特尔主导的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其前身为2004年1月成立的“数字家庭工作组(DHWG)”,现在已有200多个成员。微软也主导制定了通用即插即用(UPnP)标准等。

  此外,日本有Echonet联盟,韩国有“家庭网络产业协会”,这两个联盟各自囊括了各自国内的几乎所有主流企业。

  记者了解到,“闪联”成为国际标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日本的Echonet联盟、韩国的“家庭网络产业协会”的支持。

  “闪联是一个开放的标准组织。我们的开放心态是很多国家代表投我们赞成票的主要原因。”闪联工程中心总裁孙育宁告诉记者,“2006年3月,我们在亚洲地区建立了亚洲家庭网络委员会,与最大的日本的家庭网络组织、韩国最大的家庭网络组织,共同推进亚太地区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据悉,“闪联”正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积极筹建同样的组织,并计划和当地的融合技术组织,其中包括DLNA展开广泛的合作来扩大影响。

  孙育宁还表示,“闪联”还跟合作伙伴一起在国际上的特定领域里展开技术合作,比如说包括日本的松下、奥林巴斯、韩国的LG电子都已经加入“闪联”。今年7月10日,“闪联”还跟日本松下主导的电子线上网联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孙育宁告诉记者,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技术标准已经很难按照国家或地区进行划分,要么是全球性标准,要么根本就不会被认可,没法儿获得成功,所以从一开始“闪联”就致力于成为国际标准。

  日韩企业的算盘

  松下电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中、日、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个产品制造国,但是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版图的话语权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日本和韩国的3C融合产业联盟局限于本国市场,如今闪联成为国际标准其实意味着日韩企业话语权的同步增强。”

  2003年7月成立的闪联标准工作组,其核心任务是致力于制定和推广3C协同产业标准。按照孙育宁的介绍,随着闪联成为国际标准,该组织的任务已经完成。然而,闪联工作组并不会因此而结束,其成员数量目前已经达到了115家,其中包括飞利浦、思科、意法半导体等国外主流厂商,只是DLNA标准的主导者英特尔以及UpnP标准的主导者微软并未加入。

  对此,孙育宁表示,“有些企业选择加入闪联,有些企业没有选择加入,我们认为这都是企业从自身角度和利益出发来考虑的。”

  对于日韩企业在“闪联”成为国际标准过程中所持的支持态度,有分析人士认为,“在DLNA和UPnP联盟中真正的主导者依然是英特尔和微软,索尼、三星只是这些联盟中的小伙伴,但是在闪联中,由于在冲击国际标准的道路上得到了日韩企业的支持,所以日韩企业的话语权也大大增强。”

  此外,由于三星、LG、松下等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一直很重视,在彩电、手机、电脑等领域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在3C融合时代支持“闪联”,也存在希望借此在中国市场扩大优势的因素。

  据悉,闪联对于加入其阵营的日韩企业在商标使用和技术授权方面的费用收取是有别于其他国外企业的。

  未设短期盈利目标

  记者了解到,到去年底,根据闪联标准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闪联PC(个人计算机)、闪联笔记本、闪联电视、闪联手机、闪联投影仪等20余种闪联产品已经相继上市,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台。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闪联”产品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几十倍。但对于闪联来说,其成为国际标准的同时,也在进行产业化的推进。但是相对于标准制定的顺利而言,其产业化的推进并不算太顺利。

  按照孙育宁的介绍,一个国际标准从开始到实现产业规模化需要至少10年时间,剩下的5年时间将是闪联产业化的冲刺阶段。

  孙育宁告诉记者,对于闪联核心企业来讲,它的主要盈利点是放在尽快推出具有闪联功能、符合闪联标准的产品,靠产品盈利。孙表示,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计划,不过单打独斗地开辟一个市场作用不明显,具体的产业化规划还需要闪联工程中心的努力。

  “中国从来不缺乏标准,中国缺乏的是在围绕着技术标准如何进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上没有布局。”孙育宁表示,“制定标准和推广标准这两件事情要分开,因为制定标准,靠工作组和会员费就能支撑整个技术标准的运作,但推广一个技术标准,要花大钱。”

  就闪联工程中心而言,其前期数家股东投入的5200万元到目前已经花去很多。对此,孙育宁表示,“来自股东的继续投资将是公司经费的主要来源,此外来自政府的补贴也很重要,而且目前闪联工程中心已经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

  据介绍,目前,已经开始有企业提出购买闪联的相关技术,而且闪联很多技术也授权到了海外,在获取收入来源方面迈开了第一步。

  不过对于闪联信息工程中心来说,接下来必须要面临盈利的问题。有分析人士认为,股东要继续投资也需要看到未来的盈利前景,因此来自商标和技术授权的收入将决定未来股东投资热情。

  记者了解到,海尔主导的E家佳联盟目前虽然在申请国际标准的道路上遇挫,但是海尔集团2007年却已经出资1.8亿元成立了海尔智能科技公司,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要比闪联的成员迈出步伐更大。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