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东莞制造”迈向工业4.0——10年追赶日德

“东莞制造”迈向工业4.0——10年追赶日德

作者:时间:2015-06-24来源:南方都市报收藏
编者按: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的勇气,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奇迹;从金融危机后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艰难,到无人工厂、跨境电商的探索,37年风雨兼程,“东莞制造”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造就了令东莞自豪的“东莞奇迹”。

  自“东莞制造”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这座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象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6186.htm

  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的勇气,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奇迹;从金融危机后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艰难,到无人工厂、跨境电商的探索,37年风雨兼程,“东莞制造”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造就了令东莞自豪的“东莞奇迹”。

  今天,当世界迈向时代,当“”改变生产,“东莞制造”也必定要与处在爬坡越坎关键时刻的东莞一同,筑造“东莞新奇迹”。

  今年初,一份雄心勃勃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发布,提出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1万亿元向2万亿元跨越,工业增加值率从20%增加到30%,接近日本、德国等国水平的目标。“东莞制造”正在迈向4.0时代,前方是“国际制造名城”的新目标、新梦想和新征程。

  梦起

  “三来一补”带来“东莞制造”

  1978年7月30日,香港人张子弥带着一个黑色人造革手袋来到虎门。当时太平服装厂的工人们熬了一个通宵完成了复制任务。一个月后,一家名为“太平手袋厂”的企业领到了全国第一张“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牌照——“粤字001号”。一个多月后,太平手袋厂正式投产,当年该厂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时任东莞县县长的郑锦滔回忆说,那时东莞基本上还是农业县,搞大工厂一没有基础,二没有资金,三没有人才,四没有市场。“三来一补”项目刚好填补了东莞的短板。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含量较低,投资不多,不需要太多经验,投资回收快,需要的就是劳动力。东莞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太平手袋厂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1978年时,东莞外贸出口还以农产品为主,当年出口额3938万美元。到1984年,全县生产总值已达25.3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为1.29亿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49元,分别相当于1978年的2.6倍、3.3倍、4.4倍。至1988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遍布80%的乡村。

  这种“三来一补”模式从东莞蔓延到中华大地,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潮流。1994年2月,广东“三来一补”企业出口额达150.8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出口贸易额的30%,占全国该类出口总值的83%。到了2002年,仅东莞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达1.2万家。

  这里是“东莞制造”梦开始的地方。

  梦圆

  铸就辉煌的“东莞奇迹”

  “三来一补”的工业发展模式,使东莞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都市现代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工业4.0 互联网+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