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为什么我们需要HTTP/2?

为什么我们需要HTTP/2?

作者:时间:2015-03-20来源:ithome 收藏

  HTTP 1.0/1.1是最为人所知的网际网路通讯协定,然而,该标准最后一次修订是在十几年前,面对当前庞大的网页应用需求,它有那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1304.htm

  WWW 的运作,基本上,是倚靠名为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的通讯协定,此协定的第一版为HTTP/1.0,但在 1999 年做了一些改进之后,制定该协定规格的 IETF,将此改版命名为HTTP/1.1。而1999年问世的HTTP/1.1协定,可以说是主宰了整个Internet的流量至今,而且,成为了 Internet 最重要的应用层通讯协定之一。

  但即使HTTP有着如此的重要性,而且伴随着Web 的应用持续不断的壮大,几乎可以说它就是 Internet 的主角了,但是它本身并非毫无缺点,事实上它的缺点还挺明显的。HTTP就跟许多取得主宰性地位的协定一样,其之所以能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不在其协定本身设计之优势,而是有着其他的时空因素。HTTP简单易用、伴随着Web的快速成长而成长,最终得到了今天的地位。

  但这组沿用许久未改版的协定,也因为网路生态的改变,而使其缺点影响层面愈来愈大,这些缺点主要集中在效能部份。因为HTTP主宰了Internet 的流量,因此,任何一点效能问题,都足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制定、设定HTTP时,可能也没料想到今天应用的荣景。以今日浏览器所浏览的网页来说,其中伴随着的各种档案不仅数量多,而且档案长度也大,和十几年前的情况相比又大有所不同了。

  HTTP既有版本的问题

  综观这十几年来的应用,HTTP被观察出那些传输效率上的缺点呢?首先,要先指出来,传输效率的不彰不见得单靠频宽的扩增就能够解决。的确,今日的频宽和十几年前也是大幅成长、无法相提并论,因此,网路的基础设施足以支持大档案的应用。但是,增加频宽可以降低传输大档案的时间,却无法解决HTTP协定本质上所造成的“延迟(latency)”。

  HTTP 底层的协定是TCP,因此,当HTTP的客户端想要取得一个档案资源时,就必须在一个TCP连线上发出请求。HTTP是一个基于“请求-回应”的协定,也是说,总是由客户端发出请求,而伺服器端对应一个回应。

  在HTTP的伺服器端收到请求资讯后,会开始处理该请求,在完成请求的处理之后,开始回传回应的内容。当HTTP伺服器端在处理请求时,整个TCP连线其实处于一个闲置的情况,此外,客户端所能做的事也只有等待。

  而且,通常一个要能够在浏览器中浏览完整的网页内容,这中间涉及许多的档案需要透过HTTP去取得,而单一个TCP连线只能同时间处理一个档案,为此,浏览器通常都会同时建立多个连线,以利更快的取得多个档案的内容。否则,以HTTP的天性,必须逐一等待伺服器传输完前一个档案后,才能够再继续取得下一个档案。

  面对传输效率不佳的状况

  在最早的HTTP/1.0协定中,每次发出一个HTTP的请求都需要重新建立一个TCP连线,当该请求的回应内容传输完毕之后,该TCP连线即会被切断,而这是一个非常没有效率的事情,怎么说呢?

  第一个原因,是TCP在建立连线时,连线的两方需要完成一个所谓3-Way Handshaking的动作,这会造成不小的延迟。对于一些每建立一个TCP连线,就会持续使用很长一段时间的应用来说,这个初始建立连线的延迟一点也不重要。例如,透过telnet协定连往BBS站时,只会建立一个TCP连线,却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这段建立连线所造成的延迟,就不影响整个大局。

  但是,对基于“请求-回应”模式的HTTP来说,如果透过HTTP回传的档案不够大时,例如一个只有几十 KB的HTML档案,它可能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完成传输,那么花在建立TCP连线上的延迟,占整体的比例就会高出很多。

  在HTTP/1.0中更糟的是,一旦完成传输后,就会切断TCP连线,之后倘若要请求另一个档案,又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TCP连线,这使得每次都需要反覆不断花费高昂的代价,在建立 TCP 连线之上,但每个TCP连线,却又可能只传输少许的资料,就又被切断了。

  为此,在HTTP/1.1中,增加了让连线“保持存活(Keep Alive)”的标头(header),让客户端及伺服器端可以协调重复运用同一个TCP连线,每当客户端接收完来自伺服器端的回应内容后,可以继续在同一 TCP 连线里发出下一个请求。

  但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情况好转,但并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因为这个“保持存活”的情况,若是客户端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继续在TCP连线中发出下一个请求,此TCP连线亦会被切断。

  让我们想想网页浏览的行为模式,通常都是在载入完诸多档案完毕后,使用者开始花时间浏览。在载入诸多档案时,“保持存活”的特性,可以避免重新建立太多TCP连线,但是当使用者在浏览网页时,浏览器常不会再发送太多的请求至伺服器端,此时,先前已建立的TCP连线就会被切断。等待使用者再连结到下一个网页时,浏览器仍然必须重新建立若干个全新的TCP连线。

  建立TCP连线的额外负担当中,除了上述的3-Way Handshaking之外,还有一个部分,就是 TCP 的“缓起步( slow start)”特性。

  TCP本身是一个具有流量控制(flow control),以及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能力的协定,因此,它会试着估算单位时间内要传输多少资料量最有效率。当频宽本身不足时,若是单位时间内试着传输太多的资料量至另一端,但却无法即时传输完成,就会造成拥塞。另一方面,若是频宽充足,但却传输的太少,又会造成效率不彰、无法善用频宽的情况。

  因此,TCP的演算法会尽量优化此事,而缓起步正是其演算法中的一环。TCP会逐步视情况扩展单位时间内所传输的资料量,但在网路连线刚建立之际,它会试着从很小的传输量开始尝试,这使得在连线刚建立的初期,无法善用实际上可能十分充足的频宽。

  会产生很多短命的TCP连线

  就和 3-Way Handshaking 一样,对于那种生命期很短的TCP连线来说,所造成的延迟影响比例就相对高出许多。但HTTP协定本身,就倾向于制造出诸多生命期很短的TCP连线,因此,我们可以说,因为 HTTP 的天性,使得这些延迟产生出比较大的负面效应。

  此外,同时间多个TCP连线并行传输的情况,也可能让 TCP 演算法在做流量及拥塞控制时的估算失准,造成了无法在 TCP 之上进行高效传输的结果。而每个客户端都会同时和伺服器端建立多个 TCP 连线的行为,也使得伺服器必须配置更多的网路连线资源来处理,例如占用更多的sockets及作业系统中的资源。而为了处理更多的连线请求,在多执行绪或程序的资源负担,也变得更重。

  所以总的来看,同时间多连线及短生命期倾向的TCP连线,正是HTTP在效率上打折扣的原因。而这样的观察,也正一步一步的导引着、触发着 HTTP改版的契机,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 Google 的SPDY了。而有了SPDY协定,才催生了之后改版的HTTP/2。

  在这一回里,我们谈了旧有HTTP的问题,而在下一回,我将介绍HTTP/2的内容,以及所做的改进,是如何的解决旧有HTTP的毛病。



关键词: HTTP Web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