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汽车电子 > 设计应用 > 乘用车非接触充电技术原理及应用介绍

乘用车非接触充电技术原理及应用介绍

作者:时间:2009-12-23来源:网络收藏
 

的基本原理与相同。当送电部有电流流过时,产生磁束,受电部就会有电流流过。不过,不同点在于并非由简单线圈构成送电部和受电部而是采用兼备线圈(L)和电容器(C)的LC共振电路。另一个不同点是具有使两个电路具有相同共振频率的控制电路。共振频率值随着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距离而变化。通过利用控制电路设定适当的共振频率来使两个电路发生共振。

因两个电路共振的状态叫做“共鸣”,因此命名为方式。共振时,能够将送电部与受电部电路间的电阻降至最小,可在数米左右的距离内传输电力。

  该公司估算,方式在60cm的传输距离内能够确保90%的效率(图6)。而方式在数厘米左右的距离内传输效率低于90%,因此磁共振方式的效率更高。

  设定共振频率的控制电路连接到送电部。如果不根据传输距离改变共振频率,传输效率也会跟一样迅速降低(图7)。传输效率还随着送电部和受电部的直径而改变,面积越大,传输效率越高(图8)。 


图6:送电方式和传输效率电磁感应在数厘米内传输效率降低。而磁共振传输效率的减少平缓。送电·受电部的直径为40cm时。


图7:磁共振方式的共振频率控制根据送电部与受电部的距离适当控制共振频率,传输距离会猛增。

图8:送电·受电部的直径与传输距离的关系送电部和受电部都是直径越大,传输效率越高。


  虽然目前输出功率只有30W,但2009年内打算提高到1kW左右。不过,实际使用时,需要跟其他方式一样,要符合电波法、验证对人体的安全性及减小部件等。

  并且,方针是“从工厂叉车等使用范围受限的领域导入,最终应用于EV”(长野日本无线研究开发部长谷屋明彦)。

的成本低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