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设计应用 > 制造业迈进智能化 机器将抢掉中国人饭碗?

制造业迈进智能化 机器将抢掉中国人饭碗?

作者:时间:2013-07-04来源:网络收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对所有的劳动者都是一视同仁的。

  所取代的工作,是重复性的、单调的、乏味的,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太多知识技能的。这种岗位,一向都被教育水平低下的人群占据。换句话说,未来的经济发展,对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教育水平的人会越来越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印度那种缺乏教育的新生人群对经济的正面作用越来越无足轻重。
  而这也要求我国对教育体系有更加庞大的投入和更公平的资源分配体系。只有如此,中国才能充分利用机器带来的机会。
  机器给中国的挑战与机会
  从前两年开始,美国就有一些学者和政客鼓吹说美国未来一定能用来打败中国。比如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去年7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制造业的未来在美国,而不是中国》。作者认为,美国有着四大优势,未来能够在制造业领域将中国彻底击败。这四大优势是: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其中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其实是一回事。
  很多人看过《终结者》之类电影之后,就会对机器人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机器人可以很容易地取代人进行劳动。这是不现实的。
  一个由工人来生产机械零件的工厂,如果要改变机械零件的生产工序,会怎么做呢?车间主任会让技术员分解工序,然后把工人叫过来开个会,把图纸下发,让技术员讲解生产工序。这个事情可能一个小时就做完了。而机器人就没这么简单。
  工业机器人进行工作,需要事先进行编程,需要把每道工序编写进入主控计算机。这就需要一些技术人员随时根据零件的需求对机器人重新编程。

因此,越是小批量,越是要求灵活制造的产品,就越依赖人工。让机器来生产这类产品,必须要采用专门设计的机器人,并为工序编写计算机程序,试验运行,并最终推广到整条流水线。
  现在很多,往往几个月就要变更型号,修改生产流程。如果机器人更广泛地应用制造业,那么仅仅依靠机器人厂商的技术人员,是不可能满足所有商业用户需求的。如果要采用机器人进行大规模生产,就需要有海量的高端技术人员,在各个生产企业中组成机器人支持部门,为新的产品快速编写生产程序,保证在生产流程变更时生产线的闲置时间达到最小。同时,工业机器人还需要定期维护、修理、替换部件等等。
  因此,人工生产向机器人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就需要海量的通晓程序设计、和实际工业生产流程的人才。这对各国的工科教育体系都是极大的挑战。
  这种所需的人才,即便在美国,大多数大学目前也都不能够批量产出。对于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中国而言,就更加须要改良了。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水平,提高工科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数、建立完善的助教制度。
  但是中国也并非全然是劣势。中国的人力成本相较于美国还是比较低的。而且短期内也看不到中国人力成本追上美国的可能性。能够满足未来机器人生产的技术人员,在美国年薪可能要达到6到8万美元。把这个工资砍掉一半,也就是达到每年18到24万人民币,5-10年内这个价位在中国应该还是个比较有诱惑力的工资水平。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雇两三个人来和美国的一个人来竞争。中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学生数量要远远超过美国,这种方面的供给是不成问题的。即便是通过中国相对落后的工科教育体系来进行培训,两三个中国工程师也绝对可以战胜美国一个工程师。
  此外,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培养着大量的中国学生。实际上很多中国学生并不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和文化氛围。他们之中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回国,还是因为国内工资太低,也没有特别合适的岗位。如果中国未来相关产业能有大量的高端技术岗位出现,这些接受美国工程教育的人才也会有很多返回国内任职。
  美国新兴工程技术岗位中,外国技术移民已经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未来机器人生产体系所产生的技术岗位,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大量的中国技术移民。因此,只要国内企业愿意出与国外类似水平的工资,也就可以招到一批富有经验的技术骨干。

  所以,从人才的角度讲,中国制造业未来完全可以与美国一战。

  从技术角度讲,机器人是一个综合学科。机器人生产厂家往往并不自己生产电机、传感器、计算机。而是采购专业生产商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纯粹的民用品。外国厂商可以采购到的,中国厂商一样能采购到。因此,从硬件技术上讲,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门槛。在软件技术上,工业机器人涉及自动控制、系统辨识、模式识别、机器视觉等方面。工业机器人所需的理论,在国内外都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只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的开发。中国研发人员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劣势。与之前所述一样,我国的技术人员就算水平不如美国,也可以依靠较低的人工成本获得竞争优势。而随着经济发展,虽然我国人力成本会上升,教育的投入也会逐步加大,我国大学的教育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未来机器人生产的领域中,鹿死谁手仍未可知。只是我们需要持续提高工科教育水平,并鼓励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成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