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设计应用 > 思维决定出路 微型服务器或颠覆整个PC业

思维决定出路 微型服务器或颠覆整个PC业

作者:时间:2014-01-09来源:网络收藏

我的创业经历很简单,技术出身,最早一直从事、工业控制研发。 09年转向消费类电子,开始创业做上网本,2010年进入平板电脑、手机行业。一路走过来做过的产品很多,但是自认为非常满意的还没有。

做产品,不要像工程师那样思考

回顾今年,平板和手机行业的起伏波动都比较大。经历了3、4月份的爆发,也经历了7、8、9月份的跌落,到下半年整体趋势看来不是很理想,整体出货量相对于今年整个上半年和去年环比下降很大。一个原因是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一方面HP、DELL等PC厂商在用他们的品牌附加值做低端平板产品,他们的产品降价很厉害;另一方面,白牌平板面对品牌的降价冲击是非常有压力的。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今年很明显的500~1000元价位的产品在大量增长,1000~2000元的产品也在增长。此前白牌平板的整个体系都是以低价、低品质的做法在运作,但消费者慢慢对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年的经历也让我更容易冷静客观的去思考问题,先想明白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制造企业目前面临的一大困境是一直在跟随,可能有的企业在规模上是很庞大的,但是在思想上是弱不禁风的,即使在某一段时间能把出货量做到很大,但一旦行业发生变化就失去了抗风险的能力。

以前我做工程师的时候,会想把这个产品做到最顶级,增加非常多的功能,至少在数据参数上是最顶级的,但是实际上在用的时候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我要做一款手机,我会选择最先进的芯片,用最大的ROM和RAM,把硬件堆砌到极致,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大家可以复制的。比如某一项功能,我们从技术上觉得是很牛很酷的,但是消费者可能根本就用不上。比如无线充电,我们发现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因为它仍然无法取代有线,它仍然要插电,还没有一个充电宝方便。比如NFC,我们发现在国内相关的应用还很少,同时还要增加硬件成本,而苹果直接用蓝牙4.0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同样的功能。工程师很多时候有点闭门造车,非常理想化,现在我已经尽量不从工程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应该怎么做。对于消费者来说,好的产品不需要很多功能,有一个亮点能打动自己就足够了。

对于工程师群体来说,我非常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国内目前缺乏培养尖端技术工程师的土壤。第一缺乏资源,很多的技术资料国外对我们是封锁的,不可能拿到第一手的资料。第二是企业急功近利,工程师要在一个企业待10年、20年,需要企业提供足够的待遇,需要足够多的环境资源给他做更好的东西。不管怎么说,现在做技术的收入确实不如做管理或做销售的。工程师做得好或不好跟企业没有太大的关系,无法跟企业同命运,这也导致企业无法留住人才。我们也看到国内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比如华为会通过内部股的形式把工程师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过我个人感觉华为太强调研发工程师,而忽视了生产工程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产品在工艺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近华为的P6。

另外还有很多企业利润不大,生存能力不高,为了求快,会让工程师反复的做一件事情,长期处于疲劳、崩溃状态。不断的去压缩工程师的生活时间,也没有时间去进修或自我提升。企业是由若干的人组成的,如果企业进步了,人不进步,那么企业肯定会走向没落。

一流的企业卖思想;二流企业卖渠道;三流企业卖产品。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回到苹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定义消费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产品和企业文化的双重融合。

有可能颠覆整个

因为我一直选择的是做架构的产品,所以这么多年来对Intel和微软的发展一直有所观察,个人感觉这两家公司现在同样面临我们相同的问题。也就是做什么样的产品?怎么跟客户建立更好的商业模式?

的成本很高,不管是系统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是ARM成本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都有,但是两者的利润都是一样的,另外ARM产品的数量也是X86产品的几十倍。举个例子,你现在做一款手机,可以选择Intel和高通的芯片,但是高通的开发问题比Intel少很多倍,它的设计时间会大大增加。

Intel目前确实拥有工艺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会被冲淡。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拼过工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拼消费形态和商业模式。以前的时候,因为大家的技术积累都不多,所以只能跟随芯片厂商工艺的提升来做产品。当技术积累到一个瓶颈的时候,可以突破的点已经很多了,工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比如现在ARM在做基带,比如各种外围的器件。这些现在都不是那么要求工艺的提升,所以对于厂商来说他的可选择度大大加强,比如苹果做产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选择用什么样的芯片。

对于Intel来说,现在最大市场其实是服务器市场。消费市场占intel整体营收的10%,但是现在消费市场已经被打垮了,服务器市场也是危机四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看到未来的一个趋势就是,游戏规则又要改变了。ARM的生态系统,其数量级有可能是Intel的几十万倍,假如未来ARM针对每个家庭推出,那个时候大数据服务器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小。以后很多应用,你可以用手机跟你的家庭服务器沟通,你的服务器与云服务进行沟通,它的速率会提高很大一部分。这个微型服务器是用来跟主服务器对接的,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吞吐的数据量永远比你做点对点的访问要快。到时候PC行业可能会被干掉,因为我用云计算就可以完成各种服务,你只要用一个显示屏就可以了。这样一来AP在整个产品环节的重要性将大大降低,网络芯片的重要性将大大增强。那个时候拼的可能就是通信技术了,可能4G以后还会有5G、6G的通信技术出来。一旦网络传输和基带技术竞争拼到白热化阶段的时候,可能一天一个标准就会出来了。

Intel现在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Intel面对的是与终端消费者的关系会越来越模糊,会一步步通过终端和其它设备辅助,来不断的把Intel从视线中一步步切割掉。最后Intel给人的定位就是做数据中心的,但是消费者根本就没必要知道你用的云服务来自Intel的数据中心,一旦消费者不再关心Intel inside,Intel的地位就非常尴尬了,因为已经被边缘化了。

其实现在这种情况已经逐渐显现了,比如很多应用开发者,现在都在大力支持手机端的APP开发,而逐渐忽略PC端的软件开发。甚至有些应用在手机端的体验比PC端还要好。我个人认为,未来手机端和PC端的比例可能会呈现80:1,甚至90比1的局面,你可能会拥有很多手机,但PC就1个。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使用PC的时间已经大大减少了,而使用手机的时间则越来越多。未来80%的处理任务会移到云端去,这样Intel未来可能只剩下20%的端。这个20%的端尽管有性能的优势,但是消费形态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面临这么严峻的挑战,Intel在做什么呢?Intel现在迫切的需要盟友,但是传统的日韩台系企业现在已经做大了,他们都是上市公司,有业绩考核,没必要继续陪着Intel来玩,这些企业已经不听Intel的调动了。同时现在Intel在移动端缺乏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各组件制造,缺乏独立完成制造的能力。所以Intel只能去找做ARM供应链的厂商去嫁接,比如蓝魔、比如亿道,希望通过这种嫁接的方式来开花结果。但嫁接的结果有一个成活率的问题,不是原生的果子所面临的环境和风险很高。这样的产品成功率很低,可能十个里面只能成一个。

所以我对Intel也提过一些建议,首先是产品不要定义成类似ARM的平板。消费形态的混淆会导致你的优点发挥不出来。要从消费形态和商业模式来进行改变,思考如何跟消费者组成一个新的消费形态,如何跟企业组成新的商业模式体系。

相对于Intel,微软的问题则在于战线太过分散,消费者会变得很迷茫,我到底是用Windows8 RT呢?还是Windows8.1呢?还是用Windows phone8?这个选择题会让生产厂商和消费者都很迷茫。本身微软现在就面临Android和iOS的强大竞争,还自己分散兵力,到处开辟战场,最终结果是每个战场都实力不足。除了消费者难以选择外,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也会非常头痛,花费大量精力开发不同版本,还要面对终端数量远远不如Android设备的尴尬。此外微软对于开发者的门槛过高,这样就会把一些更贴近消费者的应用挡在门外。Google在这两点做的就非常好,一个是消费形态,让消费者愿意埋单;第二是商业模式,把所有第三方厂商都团结到一个利益链条中来。对微软来说,如果不早一点清醒的认识到这一问题,走向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对于更多数量的深圳本土的中小厂商来说,他们首先应该学会先抱团,内讧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如果再盲目的内斗,市场会把我们淘汰掉。

电容式触摸屏相关文章:电容式触摸屏原理


关键词: 微型服务器 X86 PC业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