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医疗电子 > 业界动态 > 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何时能实现进口替代

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何时能实现进口替代

作者:时间:2017-05-04来源:观察者网收藏
编者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必定面临一轮整合,行业整合的结果是产生一批高度专注于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采取自主研发和资本运作并行的发展策略。自主研发集中于龙头企业的主攻产品线,利用资本密集的优势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形成企业的“深度”。资本运作则侧重于开拓企业的“广度”,龙头企业可以不断收购技术含金量高、产品有特色的小型企业,丰富自身的产品线。

  为什么高度成熟的行业会形成这种生态?因为大型企业拥有非常明显的规模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5/358729.htm

  1.拥有充沛的净利润来保障研发投入。当然,股市还提供了额外的融资渠道。

  2.全球性的供应链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这仰仗大型企业强大的谈判能力和物流管理。在这方面,Thermo Fisher堪称表率。

  3.拥有非常强大的营销团队,实现地域和产品线的全覆盖。

  与之相比,小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有限,增加研发投入往往需要再次融资、造成创始人的股权稀释;小型企业很难从供应链上降低成本,因为谈判权太弱;小型企业自主建立和运营销售团队就更不容易了。所以,小型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一般会被规模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并购。Thermo Fisher就是近十几年来依靠频繁并购打造行业巨头的典型案例。

  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行业呈现市场份额碎片化的特征。中国的企业之中,尚未出现美敦力这种横跨多个治疗领域的巨头,也尚未出现罗氏那样在某个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大亨。

  上海微创算是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翘楚,港股市值约78亿港元,合69.1亿人民币;而美敦力的市值为1137.4亿美元,合7841.8亿人民币;企业的体量相差百倍以上。《2013年度中国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调查》结果显示,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在超声影像类设备市场的占有率依次为30.4%、28.5%及11.5%;深圳以6.0%排在第五位,是唯一的国产品牌。

  由此可见,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体量仍然偏小,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仍缺少具备明显性能优势的“杀手锏”。外资企业仍然控制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定价权,通过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使得中国医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后期维护费用。这明显不利于国家控制医疗费用的总支出。因此,从国家层面促进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必定面临一轮整合。行业整合的龙头既有可能是不差钱的“国家队”,也有可能是深圳等行业翘楚。行业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集中程度,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行业整合的结果是产生一批高度专注于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采取自主研发和资本运作并行的发展策略。自主研发集中于龙头企业的主攻产品线,利用资本密集的优势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形成企业的“深度”。资本运作则侧重于开拓企业的“广度”,龙头企业可以不断收购技术含金量高、产品有特色的小型企业,丰富自身的产品线。

  这轮整合之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犹如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以小编制的部队与强大的对手周旋,能够保存并壮大自己的力量殊为不易。而在这轮整合之后,龙头企业便如同1947年初整编过后的解放军——即使总体实力仍低于国民党军,但是已经能够进行规模对等的大兵团作战,战役能力获得明显的提升。

  国家应该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与扶持,具体包括:加大科研投入,设立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对研发人才和技术创新进行奖励等等。除了直接投入之外,国家还可以用间接手段支持医疗器械的研发,例如:为符合条件的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提供临床实验的“快车道”,促使其尽快上市;适当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检查报销比例,为医疗器械企业形成正向资金循环打“强心针”。先打造优秀的企业,才会有优秀的产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途光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医疗器械 迈瑞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