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未来晶圆制造将走向寡头垄断

未来晶圆制造将走向寡头垄断

作者:时间:2017-03-19来源:芯榜收藏
编者按:时至今日,摩尔定律正在逐渐失效。半导体的技术发展也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行业的发展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似乎还能按照摩尔定律的节奏继续往下走。

  唯有占据一席之地,方可化解未来之危,所以,请理解中国政府,中国资本竞相砸钱做大。做强中国集成电路之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3/345434.htm

  半导体制造在半导体产业链里具有卡口地位。制造是产业链里的核心环节,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半导体价值链里,占据最为重要的一环。统计行业里各个环节的价值量,制造环节的价值量是最大的,因为Fabless+Foundry+OSAT的模式成为趋势,Foundry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程度也逐步提升,可以这么认为,Foundry是一个卡口,产能的输出都由制造企业所掌控。

未来晶圆制造将走向寡头垄断

  产业链概况

  “made in china”品牌下 整机制造领域渗透率已经提升到边际增长曲线斜率趋缓阶段。中国制造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下游整机制造半导体产业的下游应用市场,中国占42%,是非常主要的市场。其中智能手机占全球28%,LCD TV占全球24%。 PC/Notebook占全球 21%. 平板》21%。这几个数据说明,全球各类电子类产品的下游应用需求,中国是重中之重。


未来晶圆制造将走向寡头垄断

  国内电子整机商

  “中国制造”要从下游往上游延伸,在技术转移路线上,半导体制造是“中国制造”尚未攻克的技术堡垒。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中国制造”主要都是整机产品,在最上游的“制造”领域,中国还和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在从下游的制造向“制造”转移过程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领先的代工企业。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56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模式”,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集成电路正在经历当年日本所经历过的路线。

  世界的集成电路经过了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造就了富士通、日立、东芝、NEC等世界顶级的集成电路制造商;第二次在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与台湾地区成为这一次转移过程中的受益者,崛起了三星和台积电这样的制造业巨头。

  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转移也包含着一定的技术特征,转移路径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第一阶段的产业转移为封装测试环节,美国很多半导体企业或将自身的封测部门卖出剥离,或是将测试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台湾地区的很多封测企业开始崛起,比如日月光和矽品等。第二阶段的产业转移为制造环节,这和集成电路产业分工逐渐细分有关系。集成电路的生产模式由原先的IDM为主转换为Fabless+Foundry+OSAT,产业链里的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在制造转移的过程中,台湾的TSMC崛起成为现在最大的代工厂。

  目前,凭借巨大的市场需求,较低的人工成本,大陆的OSAT和Foundry正有接力台湾,成为未来5年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本土半导体市场需求和供给仍然错配,有潜力去进行国产替代。中国大陆地区的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销售额比重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18%上升到1H2016的31%,同时半导体制造产能仅为全球的12%,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错配。

  中国整机商品牌提升,“本土化”提供完整产业链机会。以智能手机为例,除了三星苹果之外,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开始在市场上渗透,并逐渐有了话语权。国产手机包括华为、OPPOVIVO等,年出货量都已经超过了1亿部,并且还保持了可观的增速。在智能手机领域,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正在浮出水面。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看好国内从整机到上游的价值传导。

  国内从上游的设计制造到下游的整机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带来可期待的产业链协同效应。我们看到大陆正在形成从整机到上游芯片完整产业链的布局,这一点同台湾地区美国韩国不同,中国台湾的电子集中在上游的芯片,从Fabless+Foundry+OSAT,但是欠缺下游的整机品牌,同时芯片环节没有形成规模的集群效应,芯片每个环节只有一两家龙头企业;美国在芯片设计领域是全球最强,但是下游的整机品牌数量正在被中国逐渐超过;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格局有些类似,有一些大而全的企业,但是缺乏完整的集群效应。只有中国,凭借广阔的下游市场和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正在逐渐崛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晶圆 芯片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