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市场分析 > 中国计算机产业自主可控仍需“与狼共舞”

中国计算机产业自主可控仍需“与狼共舞”

作者:时间:2016-07-27来源:中国科学报收藏
编者按:如果中国不能掌握操作系统、CPU等关键核心技术,就很难掌握信息安全的命脉,为摆脱信息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自主可控”就成为我国发展计算机产业的关键词,虽然我国在自主可控计算机基础软硬件研发、应用及生态链建设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在自主可控的认识上却仍未形成共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579.htm

  自主可控如今已成为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战略诉求,但对国防以及安全性要求高的部门,自主可控的含义与民口市场竞争领域并不相同。

  对军方而言,自主可控是必须要做到的目标,但对民口一般的企业而言,完全自主可控却很难做到,市场博弈中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能争取少受制于人。

  李国杰表示,自主可控和安全可信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很难做到100%的完全自主和绝对安全。自主可控也不等于完全国产,芯片的所有IP、中所有模块都靠一家企业从头做起是不现实的,芯片加工也有一个逐步从国外转移到国内的过程。

  当前,对于发展信息产业,业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可以借鉴高铁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方法,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另一种则认为,信息产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很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凡是引进CPU核为基础做片上系统(SoC芯片)就是“穿马甲”,甚至是“洋买办”。

  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看来,这两种路线要辩证对待。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快速实现产业化、更容易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等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隐患,比如核心知识产权受制于人、难以解决安全问题、影响国内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全面的消化吸收,并且形成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以“量产”为导向,陷入“引进一代,量产一代,落后一代,再引进一代”的恶性循环。

  而对于走独立自主路线而言,信息产业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需要多个软硬件厂商长期磨合,需要培育构建复杂有序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长期深耕的过程。陈左宁表示,关键软硬件产品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其在开放市场的成功,基础软硬件研发费用巨大,只有市场的成功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这就需要我们对独立自主路线的成果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坚持。

  为了满足安全可控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两个不同需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就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边是矢志不渝的支持龙芯CPU的研制和应用,帮助企业引进消化,掌握核心技术。另一边则重视与AMD公司的合作,为了有朝一日打破因特尔公司在CPU市场的垄断。

  在李国杰看来,不应以是否引进技术为界线,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在做自主研发,能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否能够赶上甚至超过提供IP核的外国公司。

  另外,李国杰强调,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知识积累和人的技能为基础,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提高技术能力。无论引进的技术多高,也不能放弃自主开发。引进技术的企业也要把基点放在自主开发上,引进技术知识提高自主研发的起点。

  “先做杯子,后做盘子”

  当前,新的应用催生新的IT生态环境,对于中国计算机界而言,宜“先做杯子,后做盘子”,即先在相对较窄的领域取得发言权,再做通用性强的自主可控产业环境。

  从各种各样的应用中归纳提炼通用需求、设计通用平台是因特尔、微软、谷歌等公司的核心能力。我们虽然为单项应用设计高性能芯片已做到国际领先,但设计通用平台的能力却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李国杰表示,打造自主可控的IT生态环境的难点是通用性,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设计通用芯片和通用软件的本领。通用和专用周期性发展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解决通用性和高性能矛盾是计算机领域永恒的主题。

  另外,苹果能在垄断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迎来智能手机的春天,取决于它有高端设计人群的根据地市场。在廖湘科看来,我国也必须找准杀手级应用,紧贴杀手级应用的需求,做针对性设计,走“减肥瘦身”之路。不能只是简单的“换芯工程”“替代工程”,而要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突出形成新的能力。

  陈左宁也表示,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从全产业链整体布局,在产业链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自己的撒手锏技术,有互相制衡的筹码。另外,她还建议国家建立健全自主可控测评认证标准,对已引进或引进后的IT项目进行分级认证,严格确保党政机关、关键行业的信息安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Windows 操作系统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