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设计应用 > 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应用分析

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时间:2012-08-01来源:网络收藏

标签:无线数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5143.htm

1、引言

(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是通过在系统之间直接交换来共享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模式。在网络结构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同时具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双重功能,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P2P不仅是一种,更是一种思想,集中体现了平等、开放、自由的本质和特性。

近几年来,以BT、emule等为代表的P2P得到了飞速发展,基于P2P的即时通信、流媒体和IP电话的发展也十分迅速,P2P在固定中已经超过Web应用,占据了固定互联网流量的50%以上。在目前的互联网中,受网络和终端的限制,P2P应用还没有实现,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以及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P2P和业务将逐渐延伸至移动互联网中。本文将对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2、P2P技术的主要特点

P2P技术与目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在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P2P技术具有4个主要特点。

(1)去中心化。一个纯粹的P2P网络是没有中心服务节点的,所有的Peer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这是P2P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在P2P技术结构中,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失,去中心化的特点得到了更为充分地体现,网络结构扁平化的特点也进一步凸显。由于完全非集中化带来了实现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很多P2P应用采用了混合模式。

(2)可扩展性。可扩展性被认为是P2P网络最重要的特性之一,P2P网络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emule目前在全球拥有几千万用户,BT的用户数甚至超过了emule,而且仍在快速增长。

(3)健壮性。P2P网络架构天生具有耐攻击、高容错的优点。由于服务是分散在各个节点之间进行的,部分节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很小,像传统网络结构中中心节点故障导致所有业务瘫痪的现象几乎不会出现。

(4)高性价比。采用P2P架构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中散布的大量普通节点,将计算任务或存储资料分布到所有节点上,利用其中闲置的计算能力或存储空间,达到高性能计算和海量存储的目的,通过利用网络中的大量空闲资源,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基于上述特点,P2P技术的典型应用主要有:文件和内容共享,例如Napster、emule、BT等;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共享,例如SETI@home、Avaki、Popular Power等;协同处理与服务共享平台,例如JXTA、NET My Service等;通信交流与协作,如Skype、MSN、OICQ等。

3、移动中的P2P应用实现

3.1 移动互联网的结构和特点

基于GPRS/EDGE/WCDMA的移动互联网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分组域网元主要有SGSN和GGSN,主要的接口包括Gn和Gi。SGSN连接无线子系统与核心网分组域,并通过Gn接口与GGSN连接,GGSN通过Gi接口与外部数据网络连接。

图1 移动互联网逻辑结构

图1 移动互联网逻辑结构

同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网络具有一些独特的机制和特点,它们可能会影响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和发展,主要有4个方面。

(1)GPRS/EDGE/WCDMA的无线数据信道采用时分复用方式上下行对称配置,但是由于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以及部分移动终端采用了不对称的数据传输方式(2+1或者4+1),移动互联网内的上下行流量差别较大。统计表明,GPRS网络中下行数据流量与上行数据流量之比约为4.5:1,而开通EDGE后这个比例达到了6.4:1,上行信道的相对空闲客观上有利于文件和内容共享类的P2P应用。

(2)GPRS分组业务信道可以采用CS-1~CS-4不同的编码方式,最大传输速率为171 kbit/s。EDGE采用了8PSK(8相相移键控)调制技术,如果集中8个时隙,数据传输速率可达450 kbit/s。3G网络中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 Mbit/s,如果采用HSDPA技术,可以达到14.4 Mbit/s的理论下行速率。但是,与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传输速率有着巨大的差距,固定互联网中的P2P应用很难简单地移植到移动互联网环境中。

(3)在固定互联网中,能够使用P2P业务的双方都处于网络连接状态,都有可以使用的独立IP地址。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不论是采用动态还是静态IP地址分配方式,移动终端IP地址只有在完成PDP(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激活时才能生效,也就是说使用P2P应用的双方都必须完成PDP激活,如果在业务提供方还没有处于PDP上下文激活状态,那么就需要具备网络侧发起PDP上下文激活的功能,从网络侧设备发起PDP上下文激活流程。

(4)终端的移动性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移动终端在从一个GGSN切换到另外一个GGSN时,终端的IP地址将重新分配,这会对P2P技术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限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P2P网络的结构,并由此会对P2P网络中的查询、路由机制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移动终端CPU的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等限制并不适合现有的很多成功的P2P应用(例如大文件的传输和共享),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中应该根据移动终端的特点,开展一些优化过的P2P业务。

3.2 在移动环境中部署P2P应用的方案

随着手机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在手机终端上直接应用P2P业务无疑非常具有吸引力。在手机终端上部署P2P应用有两个难点。一个是手机终端上P2P客户端软件的问题,一个是在移动网络中部署P2P应用的问题。

目前手机终端的操作系统很多,主流操作系统包括Symbian、Linux、Windows Mobile等,如果想在移动终端上使用P2P应用,必须在通用协议的基础上开发不同版本的应用程序或者客户端软件。这不仅需要有统一的移动P2P协议标准,也需要各手机终端厂商针对各自平台的应用开放。

由于手机终端的处理能力和内存的限制,在移动网络中不能采用无限泛洪(Flooding)的方式发送P2P请求,混合模式架构更加适合移动互联网。另外,P2P的应用范围最好也能够根据业务情况进行限定,例如,可以在手机终端的通信录的范围内应用P2P业务。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通信录中的好友是用手机号码而不是IP地址进行标识的,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手机终端获得的IP地址都是动态分配的,同时由于终端的移动性可能导致IP地址改变,所以在网络中需要有专门的节点来负责查询、记录并跟踪手机号码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

p2p机相关文章:p2p原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