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设计应用 > 超宽带室内信道仿真分析

超宽带室内信道仿真分析

作者:时间:2012-12-07来源:网络收藏

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S-V模型
由于超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所以人们对超的建模主要集中在环境。由于墙壁、家具、人等障碍物的存在,UWB脉冲通常会发生反射、衍射等现象,且发送端与接收端很少存在视距传播路径(LOS),因此UWB传播时的多径现象严重且第一径通常不具有最大能量。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UWB室内信道模型,如△-K模型、POCA-NAZA模型、S—V模型和IEEE802.15.3a室内标准信道模型等。目前普遍认可的对于室内超传输特性描述较好的是基于分簇方式的模型,该模型首先由Turin于1972年提出,后来Saleh和Valen zuela在对宽带信号的研究中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化的模型,得到了普遍认可,即S—V模型,基物理描述如下:多径信号不是按着固定的速率均匀到达接收机,而是以簇(Cluster)的形式,分成一簇一簇地到达。S—V信道模型是一个统计模型,由实测数据建模而成,在该模型中,来自同一个脉冲的多径分量以簇的形式到达接收机,簇到达时间被建模成一个速率为A的泊松过程
为第l簇内的第k径的平均功率;Γ为簇功率衰减因子;γ为多径的功率衰减因子。虽然在该统计模型中多径数目可以为无穷大,但是在实际测试中,当l或k比较大时,βk,l近似为零。
2. 2 修正S-V信道模型
S—V模型是一个适合研究使用的完整的多径模型,但存在几个问题,首先,S—V信道能够准确地反应室内LOS环境的传播规律,但对于NLOS环境的性能明显不足;其次,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特定环境的多径传播特性;最后,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模型输入参数获取困难的问题。为与超宽带实测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更吻合,802.15.3a工作组对S—V模型进行了一些修改,建议利用对数正态分布而不是瑞利分布来描述多径增益幅度,第一簇内部各路径之间是独立的衰减机制,用另一个对数正态分布随机变量表示总多径增益的波动,簇和簇内路径的到达时间分别是用独立的泊松过程来描述,信道冲激响应的相位分别是0或π,因此不存在虚部分量,信道误差系数采用实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复变量。考虑到UWB信号脉冲经过电介质表面反射出现脉冲翻转的概率是随机的,假设θk,l等概率出现于±π,则修正后的信道模型冲激响应可以表示为
表示簇衰减系数的标准差,p.jpg表示径衰减系数的标准差,μk,l表示径衰减系数的均值,可表示为
j.JPG
其中,Ω0是第一簇第一径的平均能量。

3 信道及结果
基于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平均距离和是否存在视距分量,推荐4种不同的实测信道,CM1:视距(0~4 m),CM2:非视距(0~4 m),CM3:非视距(4~10 m),CM4:非视距(4~10 m),代表了极端的NLOS多径信道环境。不同环境下的信道模型对应的参考值,如表1所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53691.htm

k.JPG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