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测试测量 > 业界动态 > 科技部中纪委上海调研学术腐败科研洗钱

科技部中纪委上海调研学术腐败科研洗钱

——
作者:左志坚时间:2006-05-2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
      对于中纪委工作人员的到来,林争辉先是觉得惊讶,后来又甚觉宽慰。 
  5月17日,林争辉向记者回忆,“那是五一节前夕的一个晚上,中纪委工作人员和上海市科委一位领导一起和我谈话”。 

  林争辉是同济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中纪委工作人员找他是咨询一些问题。 

  此前,林争辉和上海另外两位专家接受新华社采访,发表了针对

科研体制问题的一些看法。不久后,中纪委工作人员通过上海市科委找到林争辉,问他是否愿意见面谈谈。 
  林后来知道,事情的缘由是,科技部领导看到上海三位专家的观点后非常重视,特地委托中纪委驻科技部的工作人员,来上海找到专家面谈。 

  低调问计 

  在谈话之前,中纪委工作人员将林争辉曾公开发表过的观点搜集起来,先给林看了一下。那是林争辉对科研经费监督事宜提出的一些看法。 

  林争辉和对方说,“我的情况大概是,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参与了一些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那时的风气很好,后来的情况并不清楚。” 

  不过,林争辉曾是上海交大微电子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因此他很关注微电子行业的造假问题。 

  林争辉对中纪委人士说,“对于科学造假事件,一定要先实事求是,把事情搞清楚;然后关于科研经费的问题,一定要在调查的基础之上,法律介入。” 

  林争辉感觉对方,“很认真,也很严肃,我非常信得过他们”。 

  在此前后,上海另一所高校的一位高教研究专家也接到上海市科委的电话,问是否愿意与中纪委工作人员面谈。 

  一个月前,当某些科技造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该专家也是接受新华社采访,就科研经费监督事宜提出建议的专家之一。他还特别提出了“科研经费洗钱6个通道”。 

  该专家告诉记者,那是在“五一”节前夕的一个下午,“一老一少”来登门拜访。来者首先出示了工作证件,“是中纪委派驻科技部的工作人员”。 

  接着二人说明来意,“受科技部领导之托来上海,了解科研经费洗钱等方面的情况”。 

  中纪委工作人员告诉他,“领导看到你提出的观点,感到份量很重,想了解更多背景性材料,能否提供更多线索?” 

  该专家说,“我并不是在举报洗钱,也没有指名道姓,只是举一反三探讨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他特别强调,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目的并非针对具体个案,而是借相关个案探讨制度问题。 

  中纪委工作人员对他表示理解,并表示“这次主要是来沟通一下情况”。对话时,中纪委工作人员提了一系列问题,“那位年长者不断提问,而年轻人在那里不停地记录”。 

  不知不觉,3个小时就过去了,“如果不是学生来找我的话,可能还要接着聊”。这位专家回忆着,面带微笑。在他印象中,素以“铁面”著称的中纪委工作人员其实“蛮和气的”。 

  七大热门问题 

  在中纪委工作人员到访上海三专家之前,一些专家曾通过有关渠道反映当下科技界七个热门问题? 

  其一,科研经费是怎么到手的? 

  科研经费的立项、评审、发包机制有无问题。 

  其二,学术造假有哪些共性? 

  有专家认为,共性在于捏造事实、捏造数据。“如果要提防这类造假,应该注意检查实验数据和原始记录”。 

  其三,经费使用有哪些问题? 

  比如科研经费涉及洗钱。例如,有上海专家列举了科研经费洗钱的6种常用手法,引起了中纪委驻科技部工作人员的重视。 

  此外,院校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还有可能成为向官员、专家行贿的来源。“比如送回扣,有的项目经费至少拿10%打点关节,一般一个专家的回扣率为项目申请费用的2%~5%;其次,送项目,专家评审通过了总课题,科研人员就拿子课题贿赂对方。” 

  其四,科研评奖机制。 

  “由于高科技项目其专家的圈子很小,相互之间太熟。因此重大项目评审可请境外院士专家参与。” 

  其五,为什么这段时间造假事件严重? 

  有专家认为,“和韩国类似,整个国家对科技界期望较高,自主创新的心情急迫,这时候假科学家、商人科学家就冒出来了”。另外,高校之间过于激烈的竞争,也是原因之一。 

  其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广泛存在。 

  比如一个学校引入一个院士的成本大约是500万,而院士过来之后,如果争取到1-2个项目那么收获的经费肯定不止500万,更不用说还有学校的无形资产。这样专家就和学校形成利益同盟。如果处理专家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利益。 

  其七,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问题,以及院士制度的反思。“现阶段院士制度取消是不现实的,但院士应该成为一种荣誉以激励科研人员,而不一定要参加一些项目的决策。院士有时候也会受骗。” 

  这些专家的观点无疑均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中纪委工作人员在拜访上海专家之前,均搜集了他们发表的相关观点。 

  防腐三重门 

  在反思体制时,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正是重中之重。有专家向记者解读道,不少心态浮躁的学者,正是受利益驱动,逐渐走上造假之路。 

  事实上,围绕科研经费管理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媒体亦有持续报道。归纳起来,遏止科研腐败主要依靠三个环节:科研经费的审批、项目资金的监控、对造假者的惩处。 

  在审批环节,前述上海专家提到,“国外的科技拨款委员会是个松散的独立的中介机构,不属于政府,不是常设机构,里面更多的是鉴定专家,对申请项目实行匿名打分”。而且专家是随机抽取的,谁的分值高就给谁经费。专家信息是不公开的,所有的评审都不留下姓名。 

  中国与此方式最为接近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有人评价说,它是“用20%的经费,推出了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 

  在资金监控环节,“大项目必须由独立的非政府机构公正审计。所有项目都要进行过程管理和过程监督”。 

  韩国在黄禹锡事件爆发后,立即考察了美国、英国、德国的科研体制,最终决定引入“美国模式”,计划成立“科研真实性委员会”,在“科研过程”和“科研结束后”两个阶段均进行监督。韩国的这一机制,据称最晚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启动。 



关键词: 测量 测试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